醫院污水處理一體化系統
培菌注意
厭氧消化系統的處理主要對象是活性污泥,不存在毒性問題。但是厭氧消化菌繁殖速度太慢,為加快培養啟動過程,除投入接種污泥以外,還應做好厭氧污泥的加熱。
厭氧消化污泥的培養,初期生污泥投加量與接種污泥的數量及培養時間有關,早期可按設計污泥量的30%~50%投加,到培養經歷了60d左右,可逐漸增加投加量。若從監測結果發現消化不正常時,應減少投泥量。
厭氧消化系統處理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活性污泥,由于活性污泥中碳、氮、磷等營養是均衡的,能夠適應厭氧微生物生長繁殖的需要。因此,即使在厭氧消化污泥培養的初期也不需要和處理工業廢水那樣,加入營養物質。
城市污水廠厭氧消化系統,產生沼氣的時間較早,沼氣產量也較大。為防止發生爆炸事故,投泥前,應使用不活潑的氣體(氮氣)將輸氣管路系統中的空氣置換出去,以后再投泥;產生沼氣后,再逐漸把氮氣置換出去。
馴化
馴化的目的是選擇適應實際水質情況的微生物,淘汰無用的微生物,對于厭氧生物處理工藝,是通過馴化使厭氧菌成為優勢群體。具體做法首先是保持工藝的正常運轉,然后嚴格控制工藝控制參數,DO在厭氧池控制在0.1mg/L以下,外回流比50%~100%,內回流比200%~300%,并且,每天排除日產泥量為30%~50%的剩余污泥。在此過程中,每天測試進出水水質指標,直到出水各指標達到設計要求。
厭氧污泥培養成熟后的特征有哪些
培養結束后,成熟的污泥呈深灰到黑色,有焦油氣味但無硫化氫臭味,pH值在7.O~7.5之間,污泥容易脫水和干化。對進水的處理效果高,產氣量大,沼氣中甲烷成分高。
物理處理法
物理處理法是通過物理作用, 以分離、 回收污水中不溶解的、 呈懸浮狀的污染物質(包括油膜和油珠), 在處理過程中不改變其化學性質。 常用的有過濾法、 沉淀法、 浮選法等。
(1) 過濾法:利用過濾介質截流污水中的懸浮物。 過濾介質有篩網、紗布、 粒物, 常用的過濾設備有格柵、 篩網、 微濾機等。
1) 格柵與篩網。 在排水工程中, 廢水通過下水道流人水處理廠, 首先應經過斜置在渠道內的一組金屬制的呈縱向平行的框條(格柵)、 穿孔板或過濾網(篩網), 使漂浮物或懸浮物不能通過而被阻留在格柵、 細篩或濾料上。
醫院污水處理一體化系統格柵板
這一步屬廢水的預處理, 其目的在于回收有用物質;初步漫清廢水以利于以后的處理, 減輕沉淀池或其他處理設備的負荷;保護抽水機械, 以免受到顆粒物堵塞發生故障。 保護水泵和其他處理設備。 格柵截留的效果主要取決于污水水質和格柵空隙的大小。 清渣方法有人工與機械兩種。柵渣應及時清理和處理。
篩網主要用于截留粒度在數毫米到數十毫米的細碎懸浮態雜物, 如纖維、 紙漿、 藻類等,通常用金屬絲、 化纖編織而成,或用穿孔鋼板,孔徑一般小于5mm,小可為0.2mm。 篩網過濾裝置有轉鼓式、 旋轉式、 轉盤式、 固定式振動斜篩等。 不論何種結構,既要能截留污物,又便于卸料及清理篩面 。
一級處理階段
城市污水處理歷史可追溯到古羅馬時期,那個時期環境容量大,水體的自凈能力也能夠滿足人類的用水需求,人們僅需考慮排水問題即可。而后,城市化進程加快,生活污水通過傳播細菌引發了傳染病的蔓延,出于健康的考慮,人類開始對排放的生活污水處進行處理。早期的處理方式采用石灰、明礬等進行沉淀或用漂白粉進行消毒。明代晚期,我國已有污水凈化裝置。但由于當時需求性不強,我國生活污水仍以農業灌溉為主。1762年,英國開始采用石灰及金屬鹽類等處理城市污水。
二級處理階段
有機物去除工藝
生物膜法
十八世紀中葉,歐洲工業革命開始,其中,城市生活污水中的有機物成為去除重點。1881年,法國科學家發明了第座生物反應器,也是第座厭氧生物處理池—moris池誕生,拉開了生物法處理污水的序幕。1893年,第座生物濾池在英國Wales投入使用,并迅速在歐洲北美等國家推廣。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標準的產生。1912年,英國皇jia污水處理委員會提出以BOD5來評價水質的污染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