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處理量60噸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生物膜法是使微生物附著在載體表面上并形成生物膜,當污水流經載體表面時,污水中的有機物及溶解氧向生物膜內部擴散。膜內微生物在有氧存在的情況下對有機物進行分解代謝和機體合成代謝,同時分解的代謝產物從生物膜擴散到水相和空氣中,從而使廢水中的有機物得以降解。
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區別不僅僅是微生物的懸浮與附著之分,更重要的是擴散過程在生物膜處理系統中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因素。
在生物膜反應器中,有機污染物、溶解氧及各種必須的營養物質首先要從液相擴散到生物膜表面,進而進到生物膜內部,只有擴散到生物膜表面或內部的污染物才有可能被生物膜內微生物分解與轉化,終形成各種代謝產物。
另外,在生物膜反應器中,由于微生物被固定在載體上,從而實現了SRT與HRT(水力停留時間)的分離,使得增殖速率慢的微生物也能生長繁殖。因此,生物膜是一穩定的、多樣的微生物生態系統。
生物膜的形成原理(掛膜過程)
生物膜的形成過程是微生物吸附、生長、脫落等綜合作用的動態過程。
首先,懸浮于液相中的有機污染物及微生物移動并附著在載體表面上;然后,附著在載體上的微生物對有機污染物進行降解,并發生代謝、生長、繁殖等過程,并逐漸在載體的局部區域形成薄的生物膜,這層生物膜具有生化活性,又可進一步吸附、分解廢水中有機污染物,直至后形成一層將載體*包裹的成熟的生物膜。
微生物膜的形成通常經歷載體表面改良、可逆附著、不可逆附著、生物膜形成四個階段,具體描述如下:
微生物在載體上的掛膜可分為微生物吸附和固著生長兩個階段。載體加入水體以后,首先進入吸附期。有部分微生物和絲狀物質已經附著在載體表面,附著了較多物質的位置往往是載體的凹處,不容易被水流剪切的地方。此時懸浮液中的微生物大量增長,出現較明顯的一個污泥層。
經過不可逆附著以后,微生物在載體表面獲得一個比較穩定的生長環境,在供氧和底物充足的情況下,吸附在載體上的污泥中的微生物很快就開始生長。
隨著培養馴化時間的增長,在載體表面生長的生物膜也迅速增長,逐漸覆蓋整個載體表面,并開始增厚。但生物膜的生長并不均勻,在載體比較突出的地方,生物膜比較薄,而凹處則會長出相當繁盛的菌落,可見水力剪切對生物膜的生長具有重要的影響。在載體表面附著生長的微生物種類也很繁多,除了累枝蟲、鐘蟲外,還可觀察到絲狀菌、球菌、桿菌等,還有一些游泳性的細菌在活動。隨著載體上附著了越來越多的生物膜,載體的表觀密度逐漸會下降,變得更輕,更容易流態化,同時在下降區的載體下降速度有所變慢。
日處理量60噸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膜處理技術在市政污水處理中的重要作用
膜處理技術主要指的是利用膜,在污水經過膜的過程中,污染物會直接被隔離,幫助污水處理人員更好地處理污染物質,提高污水中有機物的利用率,保證污水處理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在市政污水處理中,由于膜處理技術具有使用方便、成本低。效果好等優點,已經被污水處理人員廣泛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同時,采用膜處理技術處理市政污水,能夠有效保證城市污水得到更好的利用,保證污水物質活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污水的穩定性。對于污染程度比較高的水源,膜處理技術能夠將污染物質更好的分離處理,保證污水處理效果。
同時,膜處理技術在應用的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在膜外施加一定的壓力,利用壓力將污水中的有害物質分離。對于那些污染較輕的物質,可以對其進行二次利用,減少污染物對環境的污染,對于那些污染比較嚴重的物質,經過膜處理之后,可以采用化學方法或者物理方法及時處理,從而為居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市政污水處理中膜處理技術的特點
膜處理技術主要利用膜的選擇性,能夠將市政污水中的有害物質分離,并保持污染物的特性。在市政污水處理中,采用膜處理技術時,工作人員利用膜的通透性,保證污水處理質量,提高污水的利用率。同時,當膜處理技術中的膜出現問題后,工作人員的維修時間較短,保證市政污水處理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污水處理人員的工作效率。
除此之外,膜處理技術具有穩定的特點,污水處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通過利用膜處理技術穩定的特點,提高污水處理效率。當市政污水中的污染物較多時,膜中的通透孔很容易發生堵塞,因此,為了提高市政污水處理速度,保證處理質量,工作人員需要定期檢查處理膜的通透性,提高污染物的分離率,從而使得市政污水處理得到更好的處理效果。